《齐民要术》,公元六世纪时北魏贾思勰著,是我国今存最早最完整的包含农、林、牧、副、渔的综合性系统性农学全书,也是世界上最早最有系统的农学名著。该书内容丰富,涉及范围广博,包括粮食作物、蔬菜、果树、林木等栽培技术,禽鱼、畜牧养殖,农副产品加工、储藏、酿造、烹调等各类技术,以及经济作物、外来物产方面的记述,反映了六世纪以前
本书以科尔沁沙地为例,在全面把握该地区因农牧系统冲突导致“生态贫困”后果的基础上,从宏观层面展示国家在科尔沁地区实施的一系列环境与社会治理政策,从微观层面“深描”案例村庄从植树造林恢复生态系统到探索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绿色小康的特色化实践过程。在此过程中,政策、组织、技术、文化等因素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书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成员之一的作者,带着自己的学生、遗产地传承人,在十多年深入遗产地农村的日日夜夜里,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中国农业文化遗产地的踏村入地的田野调查中,在中国农业大学校园请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给遗产地乡村青年的授课和互动中,所形成的系列成果,因而是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中一部
《氾胜之书》总结了西汉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经验和操作技术,主要内容包括耕作的基本原则、播种日期的选择、种子处理、个别作物的栽培、收获、留种和贮藏技术﹑区种法等。原作者氾胜之,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西汉末期。氾书早已亡佚,清人有辑本。1956年11月,科学出版社出版了石声汉先生整理的《氾胜之书今释》。石声汉先生在前人辑本的
本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学科史、教育史研究的新角度切入,在充分掌握史料的基础上,从档案等原始文献史料入手,在清季社会、文化、政治等各方面制度性变动中,厘清农学在近代中国的起源、流变的脉络及在此过程中遭遇的困境,进而考察农学从知识走向制度的转变,探究晚清农学困境的深层次成因。通过对与农学有关的文本有实践争论的分析,进一
《中国农业史概论》是一本全面、系统介绍中国农业起源、发生与发展历史过程的教科书。本书从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到夏商西周粗放农业的发展,再到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传统农业产生及其发展,以及近代农业顺应历史潮流发展变化,从农业土地制度、农业税赋、生产工具、农田水利、耕作制度和耕作技术、农作结构演变、园
本教材是十二五职业教育规划教材,是在2014年第i版的基础上修订完善而成的。编写团队本着工学结合、行动导向的理念,以理论知识实用、够用为原则,以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为依据,以工作任务为载体,确定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全书共分为课程入门和6个模块,内容包括生态农业概述、生态农业的理论基础、生态农业的技术类型与模式、生态农业实用
本书集成众多学科农业科技工作者的OO成果,结合贵州林下生态特质,全面分析全省林下经济发展条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认真总结林菌、林药、林茶、林果蔬、林花、竹笋、林草、林畜、林禽、林蜂等模式与技术,OO限度考量发展与生态、保护与利用、质量和安全等因素,以期通过技术推广普及、实用操作,为广大农民群众、三农工作者乃至地方OO、
近年来,现代农业在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粮食产量的同时,由于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品,使环境和食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农产品安全问题日益显著,农产品质量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有机农业不仅可以为社会提供纯天然、无污染、安全的食品,而且有利于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为了帮助农民朋友对有机农业有一个较为全面系统
绿色食品生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