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石窟艺术博大精深,是极其重要的文化遗产。为深入挖掘中国石窟的丰厚内涵、系统阐释中国石窟艺术的历史文脉,本书以24讲的形式将甘肃、山西、河南、河北、四川、浙江等地的精华石窟及石窟群娓娓道来,内容包括各地石窟概况、开凿背景、延续年代,以及对代表性洞窟艺术成就的具体分析等。作者以其晓畅的语言将时空的变化与中国石窟艺术风
石刻文献保存着重要的政治、社会、文化和民族等信息,承载着当时的“社会主导文化”和“国家文化”。作者关注洛阳汉魏石经与西晋辟雍碑,探讨了汉魏石经的种类、地位及其在十六国北朝政局演进及文教发展中的作用,揭示晋辟雍碑碑阴所反映的几个问题。另外,作者对洛阳新出富?
清代币制,大体上是银、钱平行本位,大数用银,小数用钱。《中国钱币大辞典·清编·制钱卷》主要收録研究的是清代制钱,以铜质为主。全卷辞目近1500条,辑録满清入关前至宣统14朝代及政权铸造的制钱近四千品。综述性辞目以朝代、年号、钱文命名,不附图。具体辞目以钱文命名,版别不同者以钱文为主目,以钱币折值、特征为副目,后附原大拓
本书是对以往众多夏文化考古资料和相关研究成果存目进行系统性的收集和梳理,能够帮助从事相关研究的学者了解和认识夏文化有关学术研究的整个发展历程,为深入开展夏文化研究提供文献线索。本书即是对夏文化考古和研究相关资料的收集与梳理,包括资料篇和研究篇两个部分。资料篇依据发表形式(先报告、后简报)和时间顺序进行梳理。研究篇依据发
本书以作者撰写的29篇出土文献研究论文为基础,重新修改整理,集合成这部专门研究出土文献中名物的著作。内容共分为三部分:战国楚简牍名物考、秦汉简牍名物考、其他出土文献名物考。全书以疑难名物字词考释为纲,探讨名物的命名理据、形制、用途、用法、源流及相关物质文化内容。涉及名物包括地名、外交礼品、食器、乐器、车器、旌旗、刀剑饰
本书旨在深化简帛古书的词义训释理论,总结经验教训,探索条例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考释简帛古书中的一些疑难字词。首先,着眼於汉字的“形”“音”及其所处的语法地位等,探讨了简帛古书的训释方法。其次,总结了见於简帛古书的汉字古义,疏释了字典辞书中的一些冷僻义。最後,探讨了简帛古书训释的标准、两可与阙疑,以及战国简帛古书训释与秦汉
本书根据历史文献与考古学成果、结合田野调查资料,对夏商至两汉时期北方长城沿线地带的气候演变、生态环境、经济模式乃至铜锡矿资源分布情况进行“还原”。结合上述“背景”,分别研究(饰有动物纹造型或具有鄂尔多斯式青铜器典型特征的)兵器与工具、“装饰品”、生活用具与车马具的产生与发展过程,结合艺术视知觉理论对鄂尔多斯式青铜器造型
巴彦塔拉遗址位于巴林右旗巴彦塔拉苏木,2011年,为配合集通铁路复线建设工程,受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对该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遗址分为两个区域,揭露总面积为1200平方米,遗址南侧是居址区,墓葬区位于遗址的北侧,是一处辽代的平民墓地,本次发掘工作共清理墓葬9座,大多为土坑竖穴木棺墓,出土陶器、铁器、金器、骨器
本书是对汉代壁画现有研究的全面梳理与系统总结,主要包括地上壁画文献的梳理、地下壁画的类型学研究以及壁画题材的类别、壁画的制作与工艺、壁画的功能等内容,并着重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对汉代壁画深入、系统的艺术考古学研究:从学理上界定汉代壁画概念,科学地划分汉代壁画的类型,有效地解读汉代壁画的题材与类别,以及梳理汉代壁画的
本书以芜申运河沿线新石器时代环境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为主线,以环境考古学理论方法为指导,以前期环境考古学领域公认的研究成果为基础,集成应用GIS空间分析、遥感解译、历史文献解读等方法手段,系统梳理了研究区史前考古学文化的时空演绎、人类遗址及出土器物的数目及分布,进而揭示其过去人地关系图景,提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产的保护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