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在从政治、文化、宗教、社会、经济等角度对唐玄宗注疏三经的时代背景进行梳理的基础之上,把注疏三经作为历史性事件放置于整个思想史之中,结合其特殊的政治身份,以注疏三经为中心,深入剖析唐玄宗对道、儒、佛思想及三教关系的理论阐释,从中把握其道儒佛“同乎大通,皆众妙门”的思想主旨以及“以道为宗,三教融补”的关系特点;以历史哲
《刘禹锡:唱著君王自作词》是一部优秀的人物传记。刘禹锡青年时期就意气风发,三登文科,享誉京华,但“忧国不谋身”的他却宏愿济世,忧国忧民,期望兴国安邦,中兴大唐。入仕后,他积极投身中唐王叔文“永贞革新”,表现出了的政治才能和义无反顾的政治品格。革新失败后,虽然仕途受挫,屡遭贬谪,但他却遇挫不馁,坚毅不屈,“长歌当笑”,虽
林慎思(844-880),字虔中,号伸蒙子,福建福州人,福建历史上*位思想家。本书通过六章,介绍了林慎思的家世;叙述林慎思专心攻读圣贤经典,为圣贤经典作注释的学术成就;讲述了林慎思金榜题名、步入仕途,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民请命;还叙述了林慎思杀生成仁,忠心为国;*后,书稿讲述了林慎思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以及林慎思后人
《中说》隋唐之际大儒文中子王通的弟子为了纪念他,弘扬他的思想学术,仿孔子门徒作《论语》而编的一部语录体著作,也称《文中子说》。全书用讲授记录的形式保存下王通讲课时的主要内容,以及与众弟子、学友、时人的对话,共分为王道篇、天地篇、事君篇、周公篇、问易篇、礼乐篇、述史篇、魏相篇、立命篇和关朗篇等十篇,是后人研究王通思想以及
《化书》和《无能子》是中国道教思想史上有着独特地位的两部哲学著作。《化书》唐末五代谭峭撰。共六卷,分道、术、德、仁、食、俭六化,一百一十篇。书中又用大量篇幅论述了社会演化,揭示动乱的原因,提出对策。全书在内容上,基本发挥了老庄学说,并把一切皆化的自然观和小农平均主义理想的社会观作为主轴进行论述,又兼有一些凹凸镜方面的知
本书是安徽师范大学诗学研究中心“中国诗学研究专刊”之一种,以柳宗元眼中的儒、佛、道及其关系为对象,分析柳宗元对儒家之“道”与“统”内涵的独特理解,对禅宗、天台宗、净土宗、律宗等佛教宗派的理解与评价,对道家、道教的批评、改造与吸收,揭示柳宗元的三教融合观及其在三教关系张力下宇宙论与心性论的独特内容,重估柳宗元在中国佛教史
《金刚经》即《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全称《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金刚经》。后秦鸠摩罗什翻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法本是很早也流传很广的译本。《金刚经》是译介很早、流传很广、影响很深的经典之一。它是佛教史上影响很大的经典。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把《金刚经》与儒家的《论语》、道家的《道德经》、
本书致力于探究“天人之事”,围绕“天人”关系这个核心,阐述了隋代大儒王通的自然观、发展现、认识论和历史观等方面的思想,表现了朴素唯物主义的倾向和主变思想。用讲授记录的形式保存下王通讲课时的主要内容,以及与众弟子、学友、时人的对话,共为10个部分,是后人研究王通思想以及隋唐之际儒家思想发展的主要依据。另外,本书还对王通的
本书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文学品评著作,对于当时以及以前的文坛掌故,人、事、文章等分段作评价议论。分别从修身、读书、教子、忠孝、勤俭等方面阐释“立德、立功、立言”的要旨和人生价值的内涵。
本书是西汉初年淮南王刘安招集门客,于汉景帝、汉武帝之交时撰写的一部论文集,分原文、译文两个部分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