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集合大西北文学研究的文集第四辑,立足于大西北广袤且丰富的土地,发掘西北人、西北事的文学现象、文化事件,对其深入评析,截取地域侧面深入挖掘以期对文学研究有所裨益。本书力立足大西北,面向全国,参与当代文学与文化前沿建设,介入大西北文学与文化发展进程,注重理论创新和现实意义、历史感和当代感、学理性和前沿性相结合。陕西师
隋唐时期河洛文学成就和隋唐洛阳的都城地位息息相关,当都城繁华时,文学异彩纷呈,诗歌、辞赋、散文、小说等百样生花,一旦都城遇变受创,文学的内容风格便走向清寂闲适,隋唐洛阳的都城文化是隋唐洛阳文学的风向标。诗歌华章中的隋唐里坊面貌历历在目,街道景观自有格调,?
本书所关涉的研究内容纷繁复杂、丰富广博,既有历时层面的分段研究,亦有共时层面的互动分析;既有对文人群体的生态分布、人格心态的关注,也有对文人群体的创作思想和审美主张的把握;既有着眼于巴蜀宗教对蜀地文人群体及文学创作的影响,也注意到蜀地自然地理和人文环境与巴蜀文学生态的影响。五代巴蜀文学,不仅对同一历史时期的荆南文坛和南
本书聚焦20世纪中英现代主义群体跨文化互动生成的跨文化的文学场。探讨该文学场的缘起、剑桥使徒社-布卢姆斯伯里小组的中国情结、牛津现代主义才子群体的中国之旅、剑桥现代批评派领袖I.A.瑞恰慈和威廉·燕卜荪的中国行、徐志摩的英国现代主义感知和传播、叶公超开拓的中英诗学新境界、钱锺书奠定的中国现代批评格局,以及萧乾和叶君健的
本书以中国共产党倡导大众化文艺、重视民间文化为切入点,探讨了延安文艺中的民间文化呈现,论证了民间文化在延安文艺民族化、大众化审美实践中的积极意义,及其对当代文学的深度影响。本书为中国当代文学更好地从民间文化中汲取营养,以及民间文化作为一种资源更好地与中国当代文学共融共生提供了实践性的典范。
从清末特别是“五四”以来,中国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多次强有力的冲击,国外文学对国内民众思想的启蒙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而中俄文学关系是其中重要的一页。本书作者综合大量两国文学交往史料,梳理了从清末直至21世纪的中俄文学译介史,对中俄文学之间的作家作品比较、风格流派、思潮交汇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全书分十章,按照时间顺序展
本书共4编27章130余万字,分为清初的文艺思想、清中期的文艺思想、清代前中期的其他文艺思想三个部分,全面论述了清代(不含晚期)文艺思想的发展。本书在论述每一个时期的文艺思想时,都将该时期的文艺思想分为诗学、散文、词学、小说、戏剧、绘画、书法、园林、音乐等部分加以专题的论述和阐释,专题论述部分都既有概述阐释又有以代表性
南京的文脉源远流长,文学名家荟萃,文化资源丰富,文创活力无限。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南京实现了从“天下文枢”到“世界文学之都”的千年跨越。本书希望通过优美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展示南京“申都”的来龙去脉、“文学之都”的历史源流与当代风采,以及“文都南京”的标志性IP,使之成为阅读“文都南京”必不可少的“入门书”和“宝藏书”。
本书将时段定于隋唐,将空间定于洛阳,是一部体例独特的唐代文学史话,试图描绘一幅洛阳诗歌文学的全景图。从引言开始,对洛阳都城史做了一次速写,继而转入城市史、文学史、制度史的横向轴线,尝试破解唐诗得以繁荣的原因,回溯诗歌文学在隋唐之际的演变轨迹,探寻古都洛阳隐藏的文化密码。后半部分落脚于具体的人与事,将唐代著名诗人的诗歌作
这是一本非常感性化的文学史。鲍鹏山认为,文学是人类精神的避难所。本书通过对中国文学史上自《诗经》下至《红楼梦》三千年中国文学名家、名作的新异解读和诗意感怀,试图深入中华民族的内在心灵与思想,展示这个民族三千年的理智与情感。在书中我们看到,感情热烈而思想敏锐的鲍鹏山,以其极富个性的文字带领读者,去寻找那些在文学中避难的心